您好,欢迎您来到期刊论文网,服务教育科研,促进学术发展!

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特征

时间:2023-07-08

摘要:关键词:摘要: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抓手。利用湖北省159个村的调查数据,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评估。整体来看,湖北省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,发展水平较低,发展空间较大。具体来说,湖北省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且具有差异性;文化资源绚丽多彩、民风民俗异彩纷呈,具有丰富内涵;乡村内外通联

关键词


关键词:

摘要: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抓手。利用湖北省159个村的调查数据,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评估。整体来看,湖北省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,发展水平较低,发展空间较大。具体来说,湖北省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且具有差异性;文化资源绚丽多彩、民风民俗异彩纷呈,具有丰富内涵;乡村内外通联性较好,但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不高;各村能够初步利用自身资源打造特色产品,推出旅游服务;品质化发展方式多样,发展质量较差;产业融合形式多样但融合度较低;联结带动机制不健全,对各类村民的就业带动能力不足。相应的对策建议为:要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基本遵循;因地制宜,结合自身自然资源,促进本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;善加利用乡村文化,大力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;强化基础设施建设,打通乡村内外循环;深入挖掘资源潜力,凸显地域特色;实施创新驱动,探索高品质发展之路;注重融合发展,提高融合水平,创新融合形式;充分考虑社会效益,完善联结机制,促进共同富裕。

关键词:乡村旅游;高质量发展;湖北省

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促进农业优质高效、农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起着重要作用,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抓手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[1]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,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[2]。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途径。因此,探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,对促进乡村振兴、带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有重要意义。那么,什么是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?如何构建指标体系,评价乡村旅游发展状况?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如何?怎样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?本文拟利用湖北省159个村庄的调查数据,对以上问题加以解答。

一、文献综述

党的报告要求将“高质量发展”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[3];有学者将“高质量发展”理念运用于乡村旅游,探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[4]。现有文献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。一是关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涵义。多数学者一致认为,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[5],最终实现经济、社会与生态协调统一的发展模式[6]。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涵括的维度,研究者多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要求、现实需求和内涵理念入手,甄别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进而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。另外,还有部分文献从特定维度对高质量发展路径加以研究,如有学者研究了发展基础[7]、文旅融合理念[8]、游客公民行为[9]在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。二是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评价评估。主要沿着三条线索展开。一是研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[10]、共同富裕[11]的耦合协调;二是通过构建资源环境、产业经济、社会文化等多维指标,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程度进行测度[12];三是研究不同地域间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和动态演进[13],探索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途径[14]。综上所述可见,现有文献缺少基于内涵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、并利用其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程度进行测度的综合性研究。从研究样本和数据来看,现有文献多以“区域”、“省级”、“市级”为研究对象(范围),只有个别学者从村镇层面出发,以乡村为对象和样本,难以精准把握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真实情况。可见,现有研究仍存在较多需进一步改进、完善之处。一是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阐释大多以已有理论为遵循,与实际结合不紧密。二是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的指标不够科学、全面,少有以具体乡村为对象的全面、综合评价。三是研究对象和样本多为宏观、中观层面,缺乏直接以乡村为对象的样本和数据,精准性和针对性不够。有鉴于此,本文试图利用湖北省159个村的实地调研数据,概括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特征,并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,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具体描述、对旅游发展质量进行评价,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。

二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系统特征

综合已有文献,结合文化和旅游部等印发的《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笔者从两方面界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。第一,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定义为: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,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,坚持多样发展、科学规划,以融合发展为手段,提供并不断创新优质、特色的绿色旅游产品,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、农业提质增效、农村文明进步,促进乡村振兴、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。将其解构为七部分,即:自然资源、人文资源、开放、特色、品质、融合、共享。第二,基于数据量化视角,根据指标得分情况,将各项指标分为五个层级:80分以上为高质量,60-80分为中高质量,40-60分中质量,30-40分为中低质量,30分以下为低质量。

(一)整体特征

1.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。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,在长期的发展中,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。应坚守生态与经济协调原则,在集约、节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,综合考量并准确判断资源开发利用与旅游发展的极限,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,在资源承载力基础上合理规划,推出资源节约型旅游产品,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。

2.以文化资源为支撑。乡村旅游的开发应以地方人文资源为支撑,坚持以文化为旅游发展的灵魂,挖掘本地民俗文化,讲好乡村故事,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的融合;坚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,利用特色文化,设计打造乡村旅游精品,促进乡村文创升级,满足游客旅游消费的新需求。

3.以对外开放为引领。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是对外开放、实现内外联动的发展,是注重旅游品牌“走出去”和游客“走进来”的发展。乡村旅游要飞跑,基础应打牢,乡村建设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前提。交通设施建设是畅通乡村内外、让外地游客“迎进来”、本地特色“传出去”的基础;公共服务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是打造精品旅游、让游客“住得下、留得住”的“必需品”。

4.以特色发展为根本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因地制宜、依托各地区核心资源的特色化、差异化、多样化的发展。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,就会千村一面,缺乏竞争力,对游客没有吸引力。因此,乡村旅游必须突出地方特色,保护特色建筑、打造特色项目、开发特色商品,让游客食、住、娱、购有特色。

5.以品质发展为手段。要在突出特色的同时,以品质化发展为手段,积极创新,打造乡村精品旅游。在国民消费不断升级的时代背景下,人们的旅游观念逐渐转变,更加注重休闲、舒适和健康,这就对乡村旅游业走品质化发展道路提出了要求。因此,应努力把握旅游品质、需求不断升级的发展趋势,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。6.以融合发展为动力。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赋予乡村旅游以独特的文化性,探索多种产业融合发展。立足乡村特色,创新发展路径,因地制宜打造与自身文化资源契合的旅游产品,通过“非遗+旅游”、“教育+旅游”、“农业+旅游”等多种组合,促进高品质产业,且应避免同质化、贴标签的机械化和对融合理念的表层化理解。7.以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为宗旨。应围绕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20字总要求,助力乡村振兴,实现共同富裕。基于融合发展模式,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,完善基础设施,改善人居环境,建设美丽乡村,实现“农村美”的目标;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,吸收剩余劳动力,尤其是对扩大“就业难”群体就业,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,实现“农民富”的目标,整体上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,具有重要作用。

(二)评价指标体系

基于上述特征分析,构建以下评价指标体系(表1)。

三、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

以湖北省行政村作为选择对象,为突出样本的代表性,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。以山地、丘陵、平原等地形特征为抽样依据,随机抽选9个城市,每个地级市选择两个县,每个县选择20个村,且分别选取两种地形特征的样本,如南漳县选择山地和丘陵各一个代表,最终确定在180个村进行问卷调查。问卷通过湖北省文旅厅有关处室,协助发放到抽取的村;因受疫情的影响,线下调查受限,故问卷为线上电子问卷。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59份。问卷内容主要包括:村庄基本信息、基础设施情况、旅游资源及融合情况、旅游服务管理情况、旅游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、政策需求等六个方面,共63个问题。湖北省地域宽广,各地村发展状况不一,旅游资源差异性较大,发展形式多样,发展水平参差不齐,具有广泛代表性,能够一定程度上管窥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情况。调查村庄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见表2。面积2万亩以下和2万亩以上基本持平,分布较为均衡;村庄地形复杂多样,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,且70%村庄有500亩以内水域,平地相对较少;村庄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为谷物,谷物面积呈正态分布,多集中在501-2000亩,占比超过50%,500亩以下村庄约23%,2000亩以上村庄占25%;人口数量成正态分布,多集中在501-2000人之间,占样本总数的67%,2001-5000人村庄占24%,人口超5000人和少于500人者合计占9%。说明调查样本较为均匀,每种类型均有涉及,具有较高代表性。调查还发现,159个样本村中,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户数量较少,多集中在0-30户,占比达60%;乡村旅游总产值处于较低水平,乡村旅游年收入0-30万元的村占比接近75%,收入普遍较低。说明湖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偏小,发展空间、潜力大。

四、评估过程与步骤

首先,构建评价指标体系。根据前文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外延,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,进一步确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级评价指标,包括自然资源、人文资源、开放、特色、品质、融合、共享以及相应的二级指标。其次,设计问卷。围绕以上一级指标进行问卷设计,针对每一级指标设计问题,问题的选项即为二级指标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。最后,依据表1绘制雷达图。雷达图直观地反映了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,如图1-7所示。

五、评估结果分析从以上雷达图可知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整体状况。

(一)总体情况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,但开发利用形式较为单一,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,整体质量不高。省内乡村旅游自然资源、文化资源丰富,且目前已打造出乡村民宿、山地度假等相关绿色旅游产品。进一步看,虽已初步具有与自身资源禀赋相符的乡村旅游产品,但文旅融合度不高,农旅融合水平较低,发展规划滞后,利益联结从而带动致富效果不明显。

(二)分项情况

1.自然资源。由于地貌类型多样,湖北省旅游资源以山地和森林最为丰富,拥有此类资源的村分别为71%和59%,其次是宅基地和水域,分别为42%和35%,中医药和地热冰雪较为匮乏,占比为4.4%和1.3%。整体来看,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多样,质量较高,但分布不均衡,山地、森林和水域资源质量较高,中医药和地热冰雪质量较低;另外,近年来民宿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宅基地成为一些村发展旅游业的依托。

2.人文资源。90%以上的村保留有水利工程遗产、农业遗迹等资源,80.5%的村传统建筑、农业文化遗产保存较为完整,77%有民族村寨、75%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、61%拥有传统村落、58%的村拥有文化古迹。整体来看,人文资源极为丰富,且质量较高,充分展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多样性和融合性优势。

3.开放。各村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,乡村内外联通性较好,97%的村出入村道路十分便捷,且76%的村停车设施较为完善。公共服务设施参差不齐,所有村通水通电,96%的村有环卫设施;但还有23%的村没有绿化、美化、亮化起来,美丽乡村建设有待加强。配套设施方面,64%的村有安全救援体系,51%的村有民宿体验服务;且仅28%的村开设了公交专线、26%村有游客中心。整体来看,乡村旅游配套设施较差,有待进一步完善,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。

4.特色。推出民宿服务的村最多,占71%;其次为山地度假和森林观光服务,占比分别为50%和45%;还有一些村,推出了水域休闲和康养旅游项目,占比分别为28%和27%;个别村打造了温泉养生、冰雪娱乐等旅游产品。整体来看,各村能够结合自身实际,打造特色旅游产品,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了致富的靠山,但开发程度不高,问题仍较突出,资源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。

5.品质。各乡村旅游的品质化发展以农业为核心逐步发散,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,如规划建设示范园、田园综合体和农庄的村,占比分别为58%、56%和31%;其余农业精品园、农业公园等几种发展形式皆为低质量。整体来看,品质化发展方式多样,但质量不高,还需准确识别自身定位,做出合理规划,加快提档升级。

6.融合。各村积极开拓创新,创造了多种产业融合模式;66.7%的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;37.1%和22%的村在发展体验旅游、“农耕文化+旅游”;其余创客基地、研学旅游等融合模式皆较少。整体看,产业融合水平不高,大多质量较差,单一的融合模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,还需进一步加强,创新产业融合形式。

7.共享。联结带动机制不健全,带动家庭农场、农业合作社等各类农业主体数量,以及女性、退役军人等各类人员就业数均未超过50%;乡村旅游对各类农业主体和就业的带动能力弱,共建共享机制成效不明显。

六、结论与对策建议

整体来看,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,发展水平较低,发展空间较大。具体来说,一是自然资源丰富且具有差异性;二是文化资源绚丽多彩、民风民俗异彩纷呈,具有丰富内涵;三是乡村内外联通性较好,但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质量不高;四是各村能够初步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,推出旅游服务;五是品质化发展方式多样,但质量较差;六是产业融合形式多样但融合度较低;七是利益联结、产业带动机制不健全,对各类农业主体和就业的带动能力不显著。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。

第一,乡村旅游要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导向。资源的利用要以可持续性为前提;旅游产品的打造要体现绿色发展理念;文旅融合要以特色文化为载体,突出文化、特色;旅游规划要以多样发展为手段;旅游联结机制要以带动农民致富、促进农业发展为目标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、制定发展方案,要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。

第二,因地制宜,结合自身优势,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。应优先发展山地度假和森林观光旅游;水域资源和闲置宅基地、农房也较多,可发展水域休闲、乡村民宿等;中医药和地热冰雪资源较为匮乏,应适度开发康养旅游、温泉养生等服务。应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,优化布局,合理利用资源,创新乡村旅游项目。

第三,善加利用乡村文化,大力挖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。首先,取其精华,通过改造创新,使其融入到现展之中,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其次,赋予乡村旅游产品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,要突出本地文化特色,放大特色效应。最后,多方利用乡村文化,在打造文化旅游的同时,设计文创产品,加深文化与产业的融合。

第四,强化基础设施建设,打通村内外循环。首先,应加强旅游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打造路景一体化的旅游路循环圈,让外地游客“进得来”。其次,注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升,提高服务水平,让游客“留得住、停得下”。最后,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,让游客“舍得买”,加大形象宣传,让旅游品牌“走出去。”

第五,深度挖掘资源潜力,发挥区位优势,凸显地域特色。乡村特色旅游能够扩大地域比较优势、推动区域发展提速提质。首先,准确识别区域特点和自身资源禀赋,找准定位、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。其次,依托地域优势资源,打造乡村特色产品,不盲目开发、不随意跟风,避免低档次的同质化竞争。最后,推动特色旅游多样化、差异化、品质化发展,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。

第六,加强创新驱动,探索高品质发展之路。首先,以创新为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的动力,通过创新多种发展模式,推动乡村旅游提质。其次,品质化发展要以人为本,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;各方面都应体现人文关怀。最后,保持乡村生态的原生性、增强产品的美观性,满足人们回归自然、留住乡愁的需求。

第七,注重产业融合发展,创新融合形式,提高融合水平。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、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,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不断挖掘乡村多种资源的潜在价值,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新业态,延长农业产业链,助力产业转型升级,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辟新空间。

第八,重视社会效益,完善利益联结、带动机制。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之一,是以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能量、动力,因此,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乡村振兴总方针,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必须围绕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目标来进行。

参考文献:

[2]中共中央国务院.关于做好二○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[N].人民日报,2023-02-14(1).

[4]张碧星.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[J].人民论坛,2018(32):82-83.

[5]崔健,王丹.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“三重论域”透视[J].农业经济,2021(5):46-47.

[6]吴彦辉.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:内涵、动力与路径[J].广西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1(5):102-107.

[7]王莉琴,胡永飞.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[J].农业经济,2020(4):57-58.

[8]张祝平.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:形成逻辑与路径选择[J].南京社会科学,2021(7):157-164.

[9]王建芹.高质量发展视阈下乡村旅游主客互动对游客公民行为的影响[J].地域研究与开发,2021(4):85-90.

[10]杜岩,李世泰,杨洋.山东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[J].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,2022(3):22-32.

[11]王兆峰,邹佳.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动态耦合协调演化———以张家界为例[J/OL].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:1-12

[12]孙静,陈紫娟.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[J].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,2023(1):206-213.

[13]王彦君,于法稳,郭瑞雅.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、动态演进与障碍因子分析———基于“乡土文化-活力-韧性”视角[J].林业经济,2022(11):40-57.

[14]肖黎明,王彦君,郭瑞雅.乡愁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演变———基于黄河流域的检验[J].旅游学刊,2021(11):13-2

作者:陈梦璐 冯晓宇

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,仅供学习和参考。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,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。